关于武汉市世界语小组
李 军
[李军1984-05-25致湖北世协全体理事和会员信件摘抄]
许多同志都知道:武汉世界语协会的前身(前名)是武汉市世界语小组。张丹忱是这个小组的发起人和创始人。
1962年是张丹忱同志出面,根据中华世协提供的散居在武汉市内的世界语者们的名单和通讯地址,与胡惕非、祝心勇、李军等人取得联系,由张、胡等人去信中央文化部请示,得到1962年7月19日发出的(62)文出胡字第1230号文化部文件。该文之意要湖北省文化局领导这个世界语工作。由于有了这个文件,大家心里更有了胆量,于1962年11月11日在汉口文化俱乐部举行了第一次集会,成立了筹备组。会上推定祝世刚同志为组长、胡惕非同志为秘书、张丹忱、鲁珣(左"王"右"旬")两同志担任宣传、祝心勇同志担任学习、李军同志担任组织。这时是整风反右之后四、五年,人们还是心有余悸,想搞搞世界语活动,手上拿个绿色旗帜还是要冒风险的。这时张丹忱同志以他个人的名义办起的世界语墙报出现在华中师范学院外语系,引起了院内院外许多人士的兴趣。通过这墙报张丹忱同志结识和团结了一些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世界语者。
1962年2月得到了湖北省文化局的指示,确定这个世界语组织由武汉市文化局领导。于1963年4月5日在武汉市文化俱乐部举行武汉市世界语小组成立大会。按章程进行选举后,分工祝士刚同志任组长,胡惕非任副组长兼秘书、李军任组织委员,张丹忱、祝心勇两同志任宣教委员,熊永寿同志任总务委员。在这个时候前不久出现了薛诚之,说他是三十年代的老世界语者。大家由于对华师外语系主任这一职务的尊重,这时给了薛诚之一个副组长的职务。在薛诚之任副组长之前,在一次工作性的会议上,担任宣传的鲁同志跟薛诚之用英语唇枪舌剑一场之后,象一颗流星样永远地消失了。在武汉市世界语小组(Vuhana
Esperanto-Rondo)成立之后不久,组长祝世刚同志(市纺织管理局的总工程师、副局长),这个与中华全国世协会长胡愈之同志是同龄人,非常热心的老世界语者,谜样地长期闭门不出。武汉市世界语小组的事由薛诚之主持,不久他职务改变,升为组长。事后不久,秘书胡惕非交出了小组的公章。在当年七月,薛诚之代表了武汉市世界语小组、代表湖北、武汉的世界语运动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世界语工作会议。
在武汉市世界语小组成立之后,汉口、武昌开办了两个讲习班,结业时还有廿余人在坚持学习。同时由于教育部的重视,又由于华师又有了张丹忱这样吃苦耐劳、热情奔放的世界语家,所以华师开办了一个世界语班。为了能经常联络各位会员和新老学员,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又是张丹忱同志出的主意,也是他大胆地为武汉市世界语小组创办了第一期《Nia
Studo学习快报》,时间是1963年11月18日;编辑地址是:"华中师范学院外语系办公室张丹忱"。从第2期起,编辑和印刷发寄地址改在武汉市东西湖养殖场,交由我李军负责。从这二期起上面就出现了学员们丁及、陈卓泉、张炳南、陈伟祯、孙震欧等同志的学习心得或者争鸣之类的文章。为这份小报,张丹忱和我不仅是免费出大力,而且也贴了不少的钱。在1966年6月以后,祖国在受难,人民在受难,世界语者在受难。在湖北、武汉,张丹忱、祝心勇、李军等人在为世界语受难。《Nia
sudo学习快报》在出到总期数24期以后,只好停刊。
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也是由于上述几个,再加上胡国柱、徐道荣、扬宗琨、曹东海等对世界语的感情特别深厚,也为世界语而长期背着十字架的人的艰苦奋斗,创造了条件。在1979年5月1日在全国上空响起了世界语的一声春雷,全国第一个省级的世界语协会湖北省世界语协会成立了。三十年代一度参加过世界语运动的人归队了,在文化大革命中惟恐世界语老师会株连到学生、要求老师不要到他单位去找他的人也归队了。由于这些老挨整的世界语者们都有有这么一个本着柴门家风,性格诚恳宽厚,热情待人,积极学习,努力工作,不畏艰险,不计私利,不怕牺牲,容易与人和平相处,容易扶人上台,容易上当受骗,也容易被人踢开,那些投机取巧的人就利用了这样共同特性而得名得利。在当年(1979年)5月20日武汉市世界语小组恢复了活动,大换了领导班子,有些经不起严酷历史考验而又有野心的人混进了这个班子,Nia
studo在停刊了13年之后,于1979年8月在欢呼声中以第25期办法继续出刊。
1980年5月25日,经市文化局批准,武汉市世界语小组才更名为武汉市世界语协会(Wuhana Esperanto-Asocio),她的学会刊物仍名《Nia
Studo》。这个学会刊物越办越漂亮了,象一个非常漂亮的混血儿大姑娘。在那几个投机取巧的领导人的蒙蔽下,能有多少读者知道Nia studo的创始人是张丹忱同志呢?而张丹忱同志现正躺在省二医院的病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