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九年后武汉世运(新时期世运)

 黄 启 生


    在文化大革命之后,1979年5月1日在神州大地出现了一件震动世界语界的事件,全国第一个省级的世界语协会湖北省世界语协会在武汉诞生了。原武汉市世界语小组的骨干薛诚之、孙震欧、李军、张丹忱、和武汉地区的世界语精英胡国柱、扬宗琨、徐道荣和省社科联干部夏邦新组成了省世协的理事会。三十年代一度参加过世界语运动的人和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冲散的人也归队了。成立大会在武昌的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小礼堂举行。成立之初有会员四十人(可点阅)。二三十年代的老世界语者,全国世协的负责人刘铃、方善镜、李玉萍等专程来到武汉祝贺。
    省世协成立了,其领导感到,市里的这个阵地不能丢,把市小组恢复起来,可以扩大世界语队伍的力量,将几位在省世协未任职的会员和老积极分子正好安排在其中可发挥大作用。在省协几位负责人的关心和直接帮助下,特别是在省协秘书长李军直接指挥下,当年(1979年)5月20日在汉口蔡锷路铁路俱乐部召开武汉市世界语小组恢复的会议,选出孙震欧(省协副会长兼任小组组长)、张炳南、康泰璋、祝心勇、黄启生、陈丹、杨志泉共七人为委员,参会者还有李军、王乃仁、胡伟英、龚乃明、刘娥芳、徐道荣、陈卓泉、张佩兰、扬宗琨、张丹忱等共17人。市文化局也恢复资助市世协,这对世运是有难得的益处的。 《Nia studo》在停刊了13年之后,于1979年8月在欢呼声中以第25期期号继续出刊。
    从整个历史进程情况看,文革前成立的原武汉市世界语小组是后来的省世协和市世协的共同前身。
    1980年5月25日,经市委宣传部批准,武汉市世界语小组升格为武汉市世界语协会(Wuhana Esperanto-Asocio),升格大会称为“工作会议”,于80年6月8日举行;理事长孙震欧,副理事长是张炳南(兼秘书长)、刘汉林、康泰璋,有常务理事祝心勇管学习,黄启生管宣传与会刊,学会刊物仍名《Nia Studo》。请省广播电视局局长孙静娴任协会名誉理事长,热情支持世界语事业的老干部原武汉市副市长张雪涛等任顾问。1980年8月8日市委宣传部发文[(80)63号文件]批示,市世协仍由文化局代管。1984年5月换届,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云飞任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是张炳南、刘汉林(兼秘书长,时为社联官员)、陈伟桢、王乃仁,教学工作由副秘书长黄启生、祝心勇共同负责。1990年10月换届,请市文化局副局长郭贤栋任第三届理事会的理事长,市文化局社文处处长熊朝俭任秘书长。(协会原负责人刘汉林调任农业银行干校校长,离开市世协。)常务副理事长是王乃仁,副理事长还有黄启生、祝心勇、陈伟桢。青年世界语者姜坚任副秘书长,担负出纳和协助教学工作。
    七十年代末,省市两世界语组织的负责人约定,省里主搞学术,市里主搞推广。
    从七九年秋开始,武汉世协每年开办初级世界语讲习班两期,前后共有1500多人参加学习,前后办过六期中级班,每班结业人数在15-46之间。一期研究班(初级中级一贯制); 短训班、口语班等是为了迎接来访外国世界语者而办。还办过广播函授班,有六千人参加学习。会刊出到第34期。市世协先后单独或与省世协、省科技世协联合举办夏令营、学术会议、接待外国来访世界语者十多次。其中除了会刊,出版过《希望》杂志二期,86年配合接待北京国际世界语大会前后来访外宾编印了《风景如画的武汉三镇》,自编、油印了《世界语课本(上中下)》、辅助读物多种,八九年在长办招待所召开"中国世界语发展研讨会"、与省协合办过八○年的"湖北省世界语学术研讨会"、七九年接待冰岛世界语者Ragnar访汉、八〇年九月、十月分别接待以德田六郎为团长的"日本世界语友好访华团"和日本世协主席矶部幸子为团长的"日本世界语友好访华团"、八四年五月还接待过英、法、德、意等西欧七国世界语友好访华团、八六年夏又接待北京第七十一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会前会后过汉访问的外国世界语者一百多人。八五年和八六年会员多人以省世界语代表团团员身份分别参加昆明第一届中国世界语大会和第七十一届国际世界语大会。这样过了十几年。
    省世协从成立起,就很注意世界语的学术和宣传推广工作。81年夏在黄石举办小UK(另有报名名单表可点阅),出席者来自省内外,规模空前,达千余人,84年又在华中工学院召开学术会议,从全国各地来会的新老世界语者达二百多人。胡国柱先生先后编写了《世界语诗词格律》、《入门十课》、《初级课本》、《中级课本》,均由黄石市协印刷出版,他已全本翻译完《聊斋志异》并在网上发表。张丹忱先生世译了《新实在论》、与人合写《世界语语法大全》。协会出版、印刷过的书刊有《新希望》、《勇敢的约翰》、《方善镜纪念文集》、《人传奇,数宗琨(扬宗琨纪念文集)》等。文学小刊《三色堇》83年在黄石创刊,后转到广州,95年自63期又转到湖北出到一百期,责任编辑胡国柱付出了艰辛和智慧,刊物在国内和国际上受到好评。从86年以来,每年柴诞节期间开学术年会,五至七月间开一次"世界语文化与教学研修班",参加者有协会会员,有外省著名世界语作家、诗人、活动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诗作。每月第二个周六的例会基本上不间断,座谈会上世界语者们练口语,说见闻,会新朋老友,遇上理事会同期举行,就算常委理事会扩大会议,会议过程是透明的,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总结经验,提出新计划。这些活动已成传统。96年6月30日省世协东湖世界语馆Donghu Esperanto-Domo(在彭争鸣的家)建立。馆长彭争鸣。收藏已有上千册中外世界语者捐赠的世界语文物、书籍与资料,接待来访的中外世界语者已有百余人次。2001年二月,协会网站开通,网管曾亚军。至六月底会员们已在网上发表各类文章二百多篇,访问网站的人数已达二千多人,说明它是很吸引人的,湖北世协网站保持纯净的风格,网上只登有关世界语的(正面)新闻、学术、文学性的文章。2002年五一节,湖北世协第二网站正式开通,网管黄启生。第二网站是第一网站的补充,它主要登载史料性、文学性等不太注重时效的文章。八十年代前期省内世界语运动出现高潮,许多地、市、县先后开办世界语班,建立世界语组织,86年第二届省世协理事会成立后,接受省内地、市、县级团体会员15个:除了武汉世协、省科技世协,还有黄石、宜昌、天门、监利、沙市、黄陂、黄冈、仙桃、十堰、二汽等协会,省世协对全省世运起着协调、联络、团结的作用。1987年协会工作重点是纪念国际世协百年大庆。87年起,扬宗琨、张丹忱等先后以世界语者身份出访欧洲,参加几次在欧洲举办的国际世界语大会和国际教师协会的活动,彭争鸣今年春夏间访欧三个月,与国外世界语界进行广泛交流,宣传了世界语,宣传了中国。他们的活动增加了与国际世界语者之间的友谊与了解。
    不论省,市协会,八十年代初前后,当时的大气候很注重人的政治面貌,上下缺乏沟通与理解,逐渐产主矛盾,世界语的各项工作不能利用协会正常地进行,最后结果是省世协终至完全瘫痪。省科技世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有一个干自己喜爱的事业的场地,由世界语者丁及、廖世才、张丹忱、胡国柱等努力奋斗而成立的(接受省科协领导)。可以说,省世协的瘫痪,不是仅仅在对小UK评价上的分歧一件事能解释得了的,因为矛盾双方已经没有求同存异的机会。
    所幸的是,终于在省世协的上级,省社联负责人的关心、干预、帮助下,本地世界语者顺利地组团出席了在昆明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世界语大会,并在次年(1986年)第71届国际大会召开前夕(86年6月29日)恢复了省世协组织,召开会员大会,选出第二届理事会。从此届新设了常委理事会。由四十年代的老世界语者张天心任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有张丹忱(兼秘书长)、胡国柱、夏邦新、徐道荣、刘汉林。这里应该特别提到,省世协的恢复是不应忘记省社科联学会部部长商光敏的开明的思想和民主的作风的,他信任广大世界语者的能力和觉悟,不掺进与世界语无关的党政干部,也不干预协会的日常工作。他的"干预"只是:协会不得不走上正轨,按章程办事,不能因某个负责人停滞不前。89年5月1日换届,第三届理事长是张天心,张丹忱任常务副理事长,副理事长是胡国柱、扬宗琨、黄启生(兼秘书长)、刘汉林。在这一届完成了在省民政厅社团登记这一重要工作;第四(92年10月1日)、五(96年12月)两届的理事长是张丹忱(兼法人代表),秘书长彭争鸣,第四届副理事长是胡国柱、扬宗琨、黄启生、刘汉林,第五届副理事长胡国柱、扬宗琨、黄启生、刘汉林、丁及、徐声洪;2001年12月新的(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是胡国柱,法人代表还由张丹忱(本届副理事长)担当。副理事长还有黄启生、丁及、刘汉林,秘书长仍是彭争鸣。从86年起,老干部,作家李尔重被聘为省协的名誉会长。北京的湖北籍世界语者叶君健、李玉萍被聘为协会名誉会员。商光敏只免强接受"名誉理事"这一"头衔"。这几届协会的主持人,对世界语事业极为执著,工作勤奋,团结协作,各尽所能,会长作风民主,指挥得当,群体力量充分发挥,所以协会蓬勃发展至今。
    1989年的五一节,湖北省世界语协会进行了成立十年大庆活动,活动期间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同时收到许多贺信与题词。请见《湖北世动》特刊-纪念年鉴。
    市世协在组织上世界语者已无力控制,92年社团整顿中武汉市世协的会长秘书长们无任何作为,市世协未登记!武汉市的世界语者们失去了活动阵地,大家纷纷转移到湖北省世协这个武汉市唯一的绿色天地里为柴门霍夫的崇高理想而战斗。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