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忱 Danko:

 

湖北省世界语协会的足迹

Spuroj de Hubei-a Esperanto-Asocio


 

一、武汉世界语小组时期(1960-1979)

 

  湖北省世界语协会的前身武汉市世界语小组(Vuhana Esperanto-Rondo简称VER)19604月,张丹忱根据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提供的地址,首先联系上湖北医学院胡惕非、祝心勇两同志,成立武汉市世界语者自学小组,每月集中自学一次。后来联系上武汉市纺织管理局总工程师祝诗刚(上世纪二十年代留学日本时师从小板狷二)和东西湖小学李军同志、武汉测绘学院施锦飞、华中工学院鲁珣同志。

  1962年,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通知张丹忱与当地其他同志商议成立世界语小组或学习班,上报全协。196212月柴诞节在汉口文化俱乐部正式开始。

  四十一年前,即196343日,由武汉市文化局行文批准成立武汉市世界语小组,在汉口市纺管局召开成立大会。武汉市世界语小组的成立有其特殊历史意义。因为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种种原因,除了北京有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外,很少有正式建立的地方组织。

  武汉市世界语小组部分同志即使在“左”的恶劣环境下也在出色地工作。它创造了中国世界语运动的一个纪录,即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劫难之中,仍然有这个集体在艰苦卓绝奋斗着,从未停止世界语运动。尽管他们在单位隔离审查、被批斗,被“下放劳动”之时都在坚持着、顶着危险工作着(张丹忱、李军、丁及、杨志泉等)。这时期,反而增加了四个十分了得的世界语同志,他们的加入,使这个集体如虎添翼,他们后来成了湖北省世协主要骨干(胡国柱、徐道荣、杨宗琨、黄启生)。这期间,我们得到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方善境同志的全力支持。他是一位真正的世界语者,他没有“左”的框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世界语事业、他无私奉献,所以他无畏。我们称他是中国世界语运动中的“执火炬者”。

  “文革”期间,武汉和黄石的世界语者几乎每年都举行柴门霍夫诞辰纪念,编印世界语油印小刊、出版世界语字典、书籍和读物。

  这个集体偏离大方向,搞地下活动。不过我们都做好了思想准备。后来仍然有许多人因此挨整。我被下放劳动农场劳动一年半:种田半年,到城里拉大粪半年,做豆腐半年。

  早在1970年中期,李军和张丹忱开始打报告和走访市文化局、武汉市革命委员会,请求恢复武汉市世界语小组的正式活动。但当时的政治斗争如火如荼,突然有这么个人去要求搞什么世界语,当然被当局一笑了之。

 

二、省协成立初期(1979年春-1981年秋)

  

  早在1978年,武汉和黄石市的世界语者举行了一次集会这次集会完全模仿UEA的传统,也就是说,完全摆脱了文革那种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荒谬的清规戒律。整个社会当时也在酝酿着摆脱禁锢、争取思想解放。

  1978年冬,我得知我系的系主任、老世界语者薛诚之去省里开会,请他向省委宣传部转达我们请求,请求恢复武汉市世界语小组。回答却是大出我们的意外:你们不能恢复“武汉市世界语小组”的问题,而是要成立“湖北省世界语协会”!武汉市世界语小组成为湖北省世界语协会,是因为我们的请求换了地方,换到了省委宣传部。它当然不好越俎代庖地去恢复武汉市世界语小组,只好直截了当地成为当地省世界语协会。

  在武汉,在湖北,一部分热爱并热心世界语的同志,在六十、七十年代他们以献身工作,在被误解、被审查和挨整的情况下,一直忍辱负重地为世界语工作。湖北省世协的成立后,他们一得到解放,更是满腔热情、废寝忘食地工作。从成立之日起到1981年秋两年多时间,省世协出版“新希望”一期,开办许多世界语讲习班,成为接待日本世界语学院Isobe女士和著名国际问题评论家德田六郎率领的两个日本世界语者访华团:举行了有全国各地世界语者和世界语者参加的第一和第二届学术讨论会。特别是第二届讨论会的遭遇非常曲折和艰辛,但在一部分真正世界语者的坚持下,在最坏的环境下,为湖北省取得了最好的影响。

 

三、特殊时期(1981年秋-1986年春)

 

  正值中国刚刚开始走向改革、开放,一部分理事根据“拨乱反正”的原则,希望湖北省世界语协会理事会照会间和规章运作,即民主讨论,大事集体决定,反对一人说了算反对家长制,反对搞排斥异己,反对搞歪门邪道。这些要求,其实早已在各国和中国社团里实行普世规则,也是后来我国社团法里明确规定的基本运作规则,当时却被理事会里一部分主要负责人认为是“大逆不道”的。当时已严重出现的个人说了算、个别人不按集体决议办事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出现。这样,两种思想的争论便愈来愈尖锐。当时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封闭,思想禁锢,长期的“政治挂帅”和“阶级斗争”,这些错误思想影响也必然反映到协会里来。特别一旦涉及到个人的名利地位时,老的那一套,特别是政治挂帅这面旗帜就非常管用了。

  这样,那一部分要求协会内部按民主讨论、集体决议、按章程办事便被剥夺知情、参与和管理的合法权利。从1981年秋直到1986年换届,这一部分理事在长达五年时间里不知道省世界语协会另一部分主持工作的头头的工作,他们当时没有向合法产生的全体理事报告过工作和财务,也没有向86年换届的新理事会移交过工作和财务。他们也没有按会间规定的两年换届。因此,我们对这期间的情况一无所知。这段时间正是中国世界语运动蓬勃发展的高潮时期,但湖北世协却是重灾区。令人痛惜的是,这种灾难不是来自外部,却是来自己的内部,部分来自帮助我们向省领导转达我们要求的同志,来自我们曾经非常尊敬的个别老世界语者;部分来自多多少少帮助过我们成立湖北省世协的非世界语者朋友。

  这期间的情况,“世界语之友会”成员、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朱九思同志有一个调查报告。1989年省世界语协会成立十周年时,理事长张天心同志有几点总结,即坚持集体领导,不能个人说了算;耐心协调关系和大力宣传献身精神。这几条完全是针对这个时期协会的问题而发的。1986年春,在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负责同志的协调下,省世协终于进行了换届。协会终于走上正常活动的道路。

  我们在这里以最简略的字句提一提协会的困难期,因为它到底总还算是真实的历史,我们这么些年一直不愿意提起湖北省世协的这个伤疤。然而这个时期在湖北省协发生的事情,曾引起全国世界语者的极大关注。湖北世协发生的事情,对全国各地也有一定的典型性。另一方面,湖北省世协从一只高尔基笔下的“海鸥”,从一只“报春鸟”,突然到“闹内部矛盾”,当时人们感到非常惋惜,感到痛心;人们同时感兴趣的是:你们湖北世协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些对全国许许多多关心和支持湖北世运的多数同志,至今是个谜。这段历史应该由历史学家来研究。好在重要的文件还在,多数当事人还在。研究它,对研究地方世界语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很有帮助。

 

四、艰苦支撑期(198692

 

  1986年春,对立两方在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张天心同志主持下下,终于坐在一起。不谈过去,只谈将来。大家决定进行按会章规定早该进行的换届工作。选举了协会理事长张天心同志、秘书长张丹忱;1989年按期换届,理事长和秘书长连任。

  新一届理事会一成立,就着手配合全国世协,做好湖北参加71UK大会的准备工作。

  1986年,北京UK大会将中国的世语运动推向最高潮。此时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的各种窗口基本都已打开,较之英语日语之类大语言,世界语这个本来就没有个人功利可言的语言窗口,对绝大多数挣扎在生活竞争中的人们,已无暇顾及。这样,世界语运动便一落千丈,这是可以理解的。八十年代初,按照"走湖北道路,建立自己的组织"的口号,在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的世界语组织,至少有百分之九十在这段时间瘫痪或消失了。

  湖北世协同样遇到这个大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再加上湖北世协重灾的后果,会员已经聊聊无几,参加活动的人更少。加上省世协没有经费、没有房子、没有脱产人员。在这广阔的大城市,集会一次也要多方周折。我们到处借会场、或索性在茶馆集会。这期间我们就靠这种"飞行集会"坚持协会的活动,坚持着协会的生命。因为我们知道,越是困难,越要熬过去。哪怕有时集体活动只有五、六人,活动也决不能断线。我们深知,一个民间社团开始不活动,就等于生病,再不设法开展活动,就等于死亡。生病的人,可以吃药康复,甚至等待时机依靠自身逐步痊愈;而对死亡的,起死回生就不知要困难千百倍了。武汉、湖北的世界语运动,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里,都没有中断过,难道有了生存的外部环境,反倒要消亡?不!

  省世协在这期间,坚持每月的集会(最困难时期,两个月一次)。此外,坚持每年举行学术研讨会和柴门霍夫的诞辰纪念会。

  在这段困难期间,我们要感谢两位副秘书长黄启生和朱兴启两同志,他们在赤手空拳、毫无所有的情况下,无悔无怨地承担和出色地完成了协会的日常工作。我们也感谢协会的真正的世界语者,他们即使在下岗和生活困苦的条件下,仍然坚持不渝地参加协会的连清茶一杯都没有的活动。他们对协会的热爱和患难与共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鼓励着我们理事会克服困难、多做奉献,坚持工作。

  为什么在这个世运大萧条期,协会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协会领导并没有什么法宝,也没有大款的支撑。如果说有法宝的话,这个法宝就是协会的负责人要大公无私和为事业的献身精神。有了这个基础,他就会知道,协会不是哪一个理事长或秘书长的私有之物,协会是属于全体会员的。会员们选你,是信任你能把协会搞兴旺,为会员服务好。明确了这一点,你就无私了。人一无私,就会对协会有利的事,择善而从。张天心同志总结的三条,就是协会主要领导人应当具备的基本工作原则和个人品质。

  会员们看见协会领导集体无私的献身工作;会员们看见协会头头们尊重每一个会员 ,不论他们是大人物或是微不足道的人物,他们的人格,他们的权利和意见都得到尊重;当头头们自觉认识到,自己在人格上和工作上,与任何一位会员是平等的;当协会的主要领导自觉地认识到,在协会里他只是会员之一,在理事会里,他只是理事之一。协会里的大事民主讨论和决定,此时,他的一票,与其他理事的一票是同等的;一时不能取得共识的事情,宁可先放一放;好事也不要强加于人。协会工作公开,财务和帐目公开。工作透明,财务透明。这样,会员就会感到,协会是自己的协会,他们就就会感到,他们也是协会的主人。这时,他们就会关爱协会,与协会同艰共苦,共同克服困难,共同作奉献。

  这段时期,全国世界语组织和个人都经历了一次大考验,一次大大的浪淘沙。湖北省协也不例外。在此前后离开世界语和世界语运动的同志,绝大多数是出自其个人生活、工作上的原因或兴趣转移的原因,无可厚非。而在八十年代初世界语运动蓬勃兴起中,或为淘金,或为成名,因而卷入世界语界或跻身于领导层的少数人,在此前后自己离开了世界语和世界语运动。他们的离开,使世界语界得到某种净化,是坏消息里的好消息。

 

五、探索新路子(1992-)

 

  我们协会的集体活动,必须根据新时期的新形势不断创新,不断扩大。协会的会员活动,必须要有吸引力,所谓有吸引力,就要使参加者感到,协会的活动使他有所得,当然是指精神上和文化层面上得到一定的满足。这个有所得,是多方面的。世界语者中,多数人对世运的发展情况和世运新闻感兴趣,对语言的提高和实用练习感兴趣。过去,我们会员的集体活动,要么不知不觉就陷入讨论具体工作的题目,要么进行一些语言训练活动。这些虽然是多数同志感兴趣的,但对大多数会员来说,上述活动内容还过于单调。

  湖北省世协成立时,他的官方色彩比较强,这是那个时期的特点,因此,它的活动定位于对外宣传中国和推广、研究世界语,忽略了对会员的服务。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进展,全国的地方学会、协会的定位明确为群众社团的范畴。80年代中期起政府大大减少了经费的支持,随即完全断绝。省协必须自己养自己。全国大多数的世界语协会就是在这个时期瘫痪或消失的。但对湖北省协来说,这个打击对我们毫无影响,因为我们负责人中,几十年都是自己掏腰包搞世界语运动的,而当时和现在协会的中青年的负责人,也是因为热爱世界语才成为世界语国度里的吉柯德。因为他们不是为了饭碗而干世界语,而是出于热爱而干世界语,即使牺牲一点也甘心。这里要顺便说说,这种世界语的吉柯德,其实不是无缘无故的神经病,他们爱上世界语,其实是爱上了柴门霍夫精神。什么是柴门霍夫精神?他的精神(内在理想)概括了欧洲文明里的基本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其实早已是普世的价值观念。而这些普世价值观,被""的思潮认为是反动的,许多人甚至因之挨整,甚至失掉了生命。世界语的吉柯德,就是太珍惜人类的普世价值的世界语者,但那时这一点只能曲折地反射到体现柴门霍夫精神的世界语上。那个时期,他们发疯般的工作,有如吉柯德勇斗风车,实际上就是曲折地与时代的荒谬作斗争。不过,多数同志并未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这个内心的奥秘;而意识到了的,只能秘而不宣,不能、也不敢公开说出来。这至少是我的奥秘,也是其他无法破解的中国的世界语吉柯德们,即真正的世界语者们的奥秘。

  吉柯德们现在有了自由工作的条件,但我们也面临新的风车,我们也不能守着老一套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在这个方面,我们也要转型。否则,协会对会员的吸引力越来越少,协会萎缩甚至无法维持下去,落得只有一个虚名、一块牌子。协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怎么转型、转到哪里去?我们一筹莫展,不知如何改,国内没有现成的经验。

  1988年,我受国际世界语者教师协会(ILEI)的邀请,由教育部派遣,参加了在荷兰举行的ILEI大会,顺便参加和UK大会。为了取经,我在欧共体总部的世界语者Georgia Henningsen女士的帮助和陪同下,走访了比利时布鲁塞尔等四个城市的世界语组织,以及荷兰、法国的世界语小组和个人。这是我自己给我的任务,试图带着问题去求解。我特别注意和了解他们世界语组织和活动的情况。

  我的总印象是,二次大战后,西欧一直处于民主与法制之下,社会在不断完善和不断进步。世界语组织和活动亦如此;而中国从上世纪下半叶起,不断的思想改造和政治运动,把原来社会上虽有缺陷需要改进但仍然属于理性的东西,打倒了,搞颠倒了。因此,必须拨乱反正。其实,世界语组织和活动形式、方法,中国解放前就有,只是后来这些被批判后,后人不知道吧了。例如,世界语组织在社会上的定位。这个问题其实中外老早已经非常明确了。我国曾有过把E协会当作一个类似于政府行政机关的作法。现实的体制改革,迫使有这个想法的协会转型,没有转过去的,现在基本都消失了。成功转型的,也必须在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上转型;否则,协会没有吸引力,没有吸引力,也难以开展活动,协会没有活动,就是死亡。

 

  考察西欧三国的世界语运动有以下几点收获,并且用于后来协会的工作方向:

  一、地方世界语组织的唯一宗旨是推广、应用、研究世界语。尽管有些地方政府支持世界语运动,但协会并不应该因此成为行政机构;它更不是商业机构。这个定位一出偏差,协会的性质就起变化,就可能成为挂羊头卖狗肉的机构或商店。但是,这不包括政府使用世界语进行宣传、广播、出版机构和商业机构,也不包括公营、集体或个人的商业机构利用世界语进行他们的活动。这样的机构和活动,就属世界语的实用范畴。世界语的推广应该落实到运用上,这类世界语的运用越多,对世界语的运动越有利。另一方面,世界语协会与这类世界语的应用机构,宗旨不同,所以不能混为一谈,相互混淆。

  然而,协会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世界语协会也需要办一些服务性的事情,收取合理的工本费和劳务费。前些年,经常有同志提出搞些商业活动,改善协会工作条件。但我们协会本身坚决不办商业性经营。会员要办商业,必须自己成为独立的法人,协会在可能范围里免费提供些信息服务。协会与任何商业活动不牵连,这样协会就能一心一意进行本身的工作,避免协会和公司这两个宗旨毫不相同的东西带来没完没了的干扰和麻烦。

 

  二、协会要成为文化和交流活动的平台。协会尽量使会员能通过协会这个平台,为会员提供服务。西欧的E协会,许多干脆就叫"某某世界语俱乐部"。主要活动内容除了推广、使用、研究世界语之外,最主要的是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休闲活动。发达国家比较富裕、老人多、文化层次比较高,他们需要老有所为,所以协会会员和活动家之中,老人居多;会员要比较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和休闲活动,从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西欧地方世界语组织就将这一块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这一点,湖北省协得到了启发,逐步实现,工作也就逐渐活跃起来。

 

  三、湖北世界语者虽然有了自己的组织,但一个月、两个月搞一次飞行集会,协会的活动漂浮不定。不能安静地坐下来,协会的活动时间和场地不能固定下来,协会永远就像个漂浮不定的临时组合。这样就不能真正坐下来深入研究和提高工作。布鲁塞尔世界语小组给我们提供了启发。但是,我们没有条件。我们有意识的向会员提出这个设想。1992年,彭争鸣担任秘书长后,集中精力要解决这个问题,终于在1995年,在他将自己新建的房子,设立了世界语馆,成为湖北唯一的世界语图书馆,同时也成了湖北省世协的活动之家。湖北省世协从此脱离了游击状态。三年前,胡旭同志又为协会提供了活动的场所并协助秘书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1995年起,协会利用有固定活动场所,每月进行定时、定地点的月例会,今天恰逢它的第一百次月例会。除月例会外,我们还规定每半年一次大型集会,即将五月的例会定为世界语学术和教学研讨会,今天也恰逢它的第九次研讨会,迎来了全国世界语界的精英。下半年为十二月的柴诞纪念会和年会。

  此外,我们有一支经过二十多年考验的队伍。他们是在省世协成立早期的学员,他们一直没有离开湖北世协,他们现在都是中年,是协会的主要骨干。他们中,有记者、美术设计者、商人、医师、干部、铁路员工、教师、工人,等等。他们对世界语、对协会有着永不分离的情感。协会一需要,便会自动来义务工作。例如,这次会会议的全部工作,从场地到劳务,直到今天,协会没花一分钱,全部是秘书处和这些中年义务工作者的奉献和捐献。不仅如此,省协秘书处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协会的工作、开会、通信、接待内外宾,都没有向协会提出报销。

  省世协解决了固定的活动场所后,接着解决了定时、定点、定内容的制度性活动,协会对重要的规章制度和财务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样,工作走上了正常化、日常化和制度化。湖北省世协的工作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湖北世协既无政府的经费,也没有大款的捐助,为什么能做到今天这样的呢?毫无疑义,我们要感谢协会的广大会员的支持和掏腰包为协会工作的同志,他们基本都是中年人。无私奉献,这是老一辈世界语者的传统。我们老一辈人,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老人,也是这样从青年、中年走过来的。我们当好榜样,带好队伍和接班人,让他们成为一个好的团队,这是最重要的。此外,我们过去在世界语班的教学和教材中,就将柴门霍夫的和世界语者的奉献精神,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使开始接触世界语的青年,就受到这种精神的熏陶。因此,湖北世界语者的队伍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不管环境如何恶劣,什么时候都有一支永不动摇的队伍。正是有崇高的理想追求,有自觉地奉献精神;工作中坚持真理、公正和理性,才使这个队伍风风雨雨中也没有垮掉。

 

  五、光有奉献精神还不够,还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制度。工作中的民主讨论、集体决策、工作透明、财务公开等的原则,是处理工作和减少矛盾和误解的正确途径。

 

  六、利用一切现代手段,不断创造新的工作领域和新的工作经验。这一点在东湖世界语建立后,彭争鸣同志最早使用新通信技术――互联网。湖北世协秘书处从1997年间,就开始用互联网办公和建立与国内外同行的互联网联系。我们协会引以为自豪的是,在使用电子办公和网络会议这种最现代化的通信技术方面,湖北省协是国内早期使用的单位之一。早在34年前,除一位副会长外,秘书处和副会长之间已实现电子办公。协会建立了两个网站。电子办公,互联网通讯,解决了协会没有经费、没有传播工具、没有交通工具,却能够做从来不能做到的事,克服以前无法克服的空间。

  利用电子出版,少花钱甚至不花钱,也可以出版世界语作品,使运动和学术双丰收。跨入新世界后,湖北省协在新一届理事会的领导下,取得更新的成绩,具体的总结刊登在<全国世协通讯Informilo de CxEL>(2004)年第四期上。

 

  七、湖北世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少不足之处,例如,对外界社会宣传世界语和开办培养新的世界语青年,虽做过一定的努力,但没有取得突破。协会需要擅长于外交的人才。此外,省世界语协会特殊时期造成的分裂后果,虽经多年,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完全弥合。   (完) 2004-05-01

 

(湖北省世协足迹-图片页) 请见下址:  

 

http://espero.51.net/zdchen/zdc04052.htm


                                                                                                                               返回目录